中新社5月21日电(记者阮煜琳) 中国生态部南京科学研究所21日在发布《2017年全国生物多样性观测报告》显示,556种繁殖期鸟类中,50%的鸟类种群密度呈下降趋势,特别是内陆水体和沼
中新社5月21日电(记者阮煜琳) 中国生态部南京科学研究所21日在发布《2017年全国生物多样性观测报告》显示,556种繁殖期鸟类中,50%的鸟类种群密度呈下降趋势,特别是内陆水体和沼泽中的鸟类种群密度下降明显。
南京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徐海根21日在对记者表示,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的条件,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,是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。由于生境、污染、广州清洁公司,商业捕捉、化肥农药过度等人类活动的影响,一些动物的受到,多样性下降。
据介绍,对20112017年连续观测的78个繁殖期鸟类样区分析表明,556种鸟类中,50%的鸟类种群密度呈下降趋势,其中内陆水体和沼泽中的鸟类种群密度呈明显下降趋势。
观测表明,部分滨海湿地,由于填海造地、旅游开发、道建设等人类活动,遭到,越冬水鸟多样性显著下降。一些国家重点鸟类繁殖期、越冬期的分布区域以及水鸟集中分布区域未被纳入范围,存在较大空缺。
报告显示,近三分之一观测样区的蝴蝶多样性受到旅游开发的。一些处于食物链的哺乳动物,状况没有得到改善。豹曾广泛分布于中国东部、中部和南部各个地区,本次观测仅在四川贡嘎山、格西沟、陕西子午岭和云南南滚河发现该,东部地区均未发现豹的踪迹。偷猎现象在一些区内时有发生,在云南多个样区,拍摄到居民持枪偷猎、安放铁夹和石板陷阱等违法活动。
报告认为,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,生物多样性与开发利用的矛盾突出。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发展,一旦经济发展与生物多样性相冲突,往往以生物多样性为代价推动经济发展。把生物多样性纳入各级重要议事日程,提高全民生物多样性意识,进一步完善生物多样性保规体系和机制体制。完善全国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,加强湿地的。
自2011年起,南京科学研究所组织相关科研院所、自然区管理机构等,开展生物多样性试点观测。截至2017年底,全国31个省区市共建立648个观测样区,设置样线和样点万余个,初步形成了覆盖各生物地理区域的全国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。(完)